
“现在还有人看《新闻联播》吗?”这样的疑问在社交场合并不少见。尽管数据显示,2024年第三季度《新闻联播》全国并机收视率仍达9.62%,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重大事件期间更是同比大涨77% ,但“不愿看”的体感依然普遍存在。这种矛盾背后,并非节目本身失去了价值,而是信息传播生态与受众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剧变,让这档承载着国民记忆的新闻节目陷入了传播困境。
一、媒介革命:从“唯一渠道”到“可选之一”的失落
曾几何时,《新闻联播》是中国人获取时政信息的“权威出口”。在电视主导的年代,每晚七点的电波与屏幕,构成了全国性的信息同步时刻。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,这种垄断性传播格局彻底瓦解。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,仅23.3%的受访青年通过电视广播获取新闻,而55.8%的人选择官方媒体的社交媒体账号,52.1%依赖新闻聚合平台 。
抖音、微博等平台构建的即时性传播网络,彻底颠覆了《新闻联播》的时间规则。当突发事件发生时,用户能在几分钟内刷到现场视频与多方解读,而《新闻联播》的晚间播报早已错失了信息传播的“黄金窗口期”。更关键的是,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精准适配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——通勤时的短视频、午休时的图文摘要,远比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开始更具吸引力。这种渠道迁移,本质上是传播效率对传播仪式的胜利。
二、需求迭代:从“信息告知”到“价值共鸣”的错位
《新闻联播》的内容框架始终坚守着“权威叙事”的底色,聚焦时政要闻、政策解读与正面报道,这种风格在重大事件中仍展现出强大号召力,却难以满足当下受众的细分需求。当代青年关注的新闻领域早已多元化,社会经济、科学技术、生活健康等内容的关注度远超传统时政议题 ,而《新闻联播》的选题重心与这种需求结构存在偏差。
更深刻的矛盾在于情感价值的供给失衡。艾瑞咨询的调研显示,近6成青年愿为“情绪价值”付费,46.8%的人将其视为“缓解压力的良药”。当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寻求共鸣与理解时,《新闻联播》秉持的客观中立风格,在部分人看来成了“情感疏离”的代名词。节目中“会议报道+成就展示”的传统模式,难以像社会新闻那样触发即时情绪反应,也缺乏短视频内容的娱乐性与互动性,自然难以走进年轻受众的日常。
三、认知重构:从“权威崇拜”到“多元求证”的转变
在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,《新闻联播》的权威身份自带信任光环。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这种光环正在被“多元求证”的认知习惯消解。44.0%的受访青年认为当前新闻“真假难辨”,32.5%认可其“质量高” ,这种分歧折射出受众对信息的审视意识显著增强。
算法推荐构建的“信息茧房”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疏离。当用户长期被兴趣偏好的内容包围,其认知视野会逐渐收窄,对《新闻联播》这类广谱性新闻的关注度自然下降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受众对官方叙事产生了天然的距离感,即便节目内容客观真实,也会因“刻板印象”而选择回避。这种认知偏差,本质上是信息环境复杂化导致的信任分化。
四、并非终结:权威价值在变革中的坚守与突围
需要明确的是,“不愿看”并非普遍真理,而是特定群体在特定场景下的选择。对企业家而言,《新闻联播》里的会谈用词、调研行程仍是捕捉政策风向的重要依据;对中老年群体来说,其播报节奏与内容风格仍具不可替代性;而在重大事件发生时,观众对权威信息的渴求会让收视数据大幅攀升 。
事实上,《新闻联播》也在积极突围。通过《主播说联播》等衍生栏目打造网红IP,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精彩片段,借助“思想+艺术+技术”的融合创新提升内容吸引力 ,这些尝试正逐渐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。2024年三季度总台收视创6年新高的成绩证明,当传统权威与现代传播方式结合,依然能释放强大活力。
“不愿看”的背后,是一个时代的媒介记忆与新传播生态的碰撞。《新闻联播》的价值从未消失,只是需要在坚守权威底色的同时,更好地适配受众的阅读习惯与情感需求。而受众的“不愿看”,也并非对权威信息的否定,而是信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——当选择愈发多元,只有那些既能提供真相,又能引发共鸣的内容,才能真正占据人们的注意力。

